突如其来的半月记 Vol.1
本月事件
在物业管理公司入职满月了
每月一号清早,都要去公司处理房租支票入账的工作。想来讽刺,当初在国内最厌恶一号结账,没想到来了加拿大依然躲不开月初加班的宿命。
存支票的流程极其原始,需要手动将每张支票正反面拍照上传。月初还得逐笔核对给房东打款的金额,在 excel 和系统之间来回比对,再一个个点击付款。这家狗屁公司去年业务竟然翻了一倍,直接导致每月要处理的支票数量和房东打款笔数暴增。一月份已经是忙到临近下班才勉强完成,真不敢想象往后几个月会是什么光景。
每天坐在办公室,一想到自己的最低时薪和无福利待遇,就想辞职。不明白自己为什么要受这份罪?这份工作对我的职业发展毫无助益,工资更是少得可怜。前几天老板还给我和朋友看了份租客申请,嫌弃对方只拿最低时薪,办公室气氛一度凝固,这蠢货给我俩发的也是最低时薪啊。说起来,跟朋友吃饭时一起骂工作,发现华人公司老板一旦跟你说转年薪制,那就是要加大剥削你的力度了。年薪制就是全天候 on call 且不给加班费的代名词。
下定决心办了女子健身房的会员卡
开卡前着实纠结了一番:双周收费 15 刀,还得在入会 45 天后额外交 50 刀场馆建设费。虽说自家公寓就有健身房,但器材确实有限。我这个不爱出门的人,一方面被那些豪华器材诱惑,另一方面又担心自己出门阻力过大。
这家健身房的会员分两档:基础版 15 刀一双周,可以随意使用所有器械;高级版 25 刀,还能享受红光治疗、水震动按摩,以及参加团课。红光治疗仪不知道是不是智商税,站在仓里有点莫名其妙,感觉随时要发射离开地球。至于那个水震动按摩,简直像是被人拿着网球疯狂击打,完全体会不到放松的感觉……
昨天闲来无事读了本功能性训练的书,突然发现童年时代那些跳格子、跳皮筋和青蛙捉虫(就是单腿跳着抓人)竟都是绝佳的”功能性训练”。想来成年人身体不好,或许就是因为忘记了怎么玩耍。希望接下来能好好利用健身房的各种器械,把功能性训练融入日常。
又又又接到了来自家乡社区的问候
这次是因为演员王星在泰国拍戏被绑架到缅北诈骗园区的新闻在网上炸开了锅,这才让老钟人意识到,原来不止女性会遭遇拐卖的命运。搞笑的是每当缅北相关话题登上热搜,家乡的片警和居委会就一定会来确认我的下落。同样在加拿大的妹妹却从未经历过这种关怀,就因为我年纪大,在传统观念里没有这么大还要留学的人。
读过
其实不是一月份读的,之前几个月没写读书总结,找个地方塞一下。
《体育运动中的功能性训练》

前段时间跟着训记做最传统的力量训练,但每次训练完也没有觉得身体变得更流畅,反而是越发地僵硬。如果一个运动没有 make you feel better,那为什么还要继续呢。接下来准备以这本书为指导试试看功能性训练。
《我在太空的一年》

作者描述了自己在空间站生活的一年,很多细节都特别有意思:俄罗斯和美国 NASA 行事风格对比(比如俄罗斯觉得倒计时就是花哨无用的仪式所以发射火箭不搞这套,直接一键发射),太空站中缺少大气层的保护哪怕闭着眼睛睡觉也会被宇宙辐射点亮视野之类的。最大的缺点就是作者每隔几章要插入自己的成长经历。Nobody cares!只好整章整章地跳过……
《有为-汉武帝的五十四年》

小时候看黄晓明演的大汉天子一直以为汉武帝是个明君,出征匈奴也是了不起的功绩。然而读了这本书才发现:这货不仅滥杀成性(甚至对自己的亲生儿女下得了毒手),更是好大喜功。那些所谓的大国政绩,无非是建立在对百姓无情盘剥的基础之上。历史如此,当下亦然。什么军演和航母,对我们普通老百姓有什么意义,医院里用的药甚至比面粉还便宜。反观加拿大这样的国家,只配备了 82 辆坦克,却能让人民享受免费医疗,还给未成年人发放牛奶金。我更想自己的钱被花在这些上。
《看不见的女性》

我知道这本书应该很有意义,但读起来实在太扎实了,有种把一篇论文扩充成一本书的感觉。
《群星的法则》

年度最佳!科普天文史的时候不忘提及那些被忽视、被诺奖略过以及没有资格使用望远镜却仍做出巨大贡献的女性们。查了一下发现果然是女作者写的。读起来也很畅快,好的科普书就是要写得又简单又给予人无限遐想。太阳这样的恒星竟然是由气体云冷凝形成的,谁能想到呢,太震撼了!
《横断浪途》

这么多年过去了,当初的文艺青年好像也没多少改变。抱着看徒步经历的想法打开的这本,没几章就弃读了。很受不了每次写到山区人民就开始的“浪漫化视角”,好像他们生活在什么世外桃源一样没有俗世的纷纷扰扰。把他人生活简化成自己理想中的某种投射,忽略对方面临的种种困难。中国哪有什么世外桃源般的农村生活!太居高临下了。再者说,人如果是一无所知混沌活着,那能称得上幸福吗,跟萧红笔下动物般活着的人有什么区别。
《好好告别》

一本围绕世界各地葬礼文化的科普读物。原来死后把人烧成灰已经不能算反哺大自然了 —— 焚烧过程中有机物都被销毁了,最终只剩下一把无法反哺土地的灰烬。现在有人开始尝试将遗体与有机物一同掩埋,通过堆肥的方式实现真正的自然归还。书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莫过于印度尼西亚某些地区的丧葬习俗:家人会与逝者的遗体共同生活数年之久,仿佛他们从未离开人世。这种做法让人不敢脑补。
《生命进化的跃升》

演化生物学科普书。作者通过论述地球上所有生物都共用同一套 DNA 编码系统,来证明生命可能仅在地球上诞生过一次。这个发现着实令人着迷,让人不禁对生命起源产生无限遐想。但这本书专业术语实在有点多,我又是跳着读完的。
看过
好东西

试问哪个文艺女青年能不喜欢邵艺辉镜头里的上海呢,只是这电影和那个女权圈人人称道的《她对此感到厌烦》有一样的毛病,所有的角色都像在用同一个声音说话。